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專攻東亞考古學,重點研究玉石科學技術史。曾在法國、日本和中國內地參加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近十餘年在香港、澳門和越南主持發掘白芒、黑沙及長睛等玉石作坊遺址,積極運用舊石器研究方法探索古代玉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曾編著《東亞玉器》(主編)、《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主編)、《玉器起源探索》(合著)、《澳門黑沙玉石作坊》、《澳門黑沙史前輪軸機械國際會議論文集》(主編)等專刊及學術論文百餘篇。 鄧聰教授以香港沙中線的考古故事為中心,為我們介紹香港考古的情況,並探討香港考古學術的方向。鄧聰教授首先指出,香港的考古問題,並不僅限於沙中這一議題,希望通過講座,觀眾能了解香港七千年的文化根基。 沙中線古蹟的發現,自去年以來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及爭論。鄧教授指出,沙中線考古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沙中線考古發掘隊隊長劉文鎖教授。鄧教授稱其為神秘的考古學家,在沙中線考古問題引起社會各方爭論時,劉文鎖教授作為沙中線考古發掘隊隊長,從來沒有直接對媒體報告考古的工作。另一位人物是香港古物資訊委員會主席林筱魯先生。林筱魯先生曾在《香港家書》中提到,「為了考古發掘和保護一些重要遺蹟的臨時工程,沙中線工程已經延遲了十一個月,多用了三十一億。原址保留其中七個遺蹟,需要另外用十億」。鄧教授指出,這四十多億的具體用處引起公眾的關注。對於保護沙中線文物的巨大斥資,以及政府各方對沙中線考古的特別關注,鄧教授嘗試從學術的角度來對沙中線的具體考古工作進行評價。 鄧教授於2014年5月2日帶領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幾位研究生,前往沙中線宋皇臺遺址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觀察沙中線的考古工作。經過實地考察,鄧教授發現沙中線考古存在幾個問題,其中一些折射出沙中線考古成本的問題。鄧教授指出,現代考古學技術的發達,考古工作在進行發掘前,可以通過勘探對考古地區的遺跡堆積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規劃遺址的發掘工作。據報道十多年前沙中地區已發現宋元古蹟及文物。此後沙中的前期考古勘探遲遲未見啟動。另外,在考察過程中,中大學者與沙中線考古隊成員曾討論過一處水井,此井位於沙中線地鐵站位置。幾天後,有關當局卻否認了該處的水井,改稱為一個洞(pit),而未有提出更多學術上的理由。其次,對古井發掘的方法,鄧教授認為對考古學而言,水井好像一個通往古代的時光隧道,可重現古人生活和建築的技術。通過古井的發掘,考古學家可以探究水井的製作、水井使用的狀況、水井被廢棄前後的變化、有時候更可以通過水井內堆積的變化,復原古代環境變遷等。發掘古井的方法包括從平面確認水井平面遺跡形狀、半分剖面發掘水井遺跡、水井邊緣遺跡的發掘。但從沙中線T1石井的發掘來看,水井內部的堆積已經被掏空,水井周圍已被切割成一孤立的土台。今後此水井的製作以及廢棄的過程有待探索,井口周圍的建築亦有待進一步調查。另有一被當局原址保護的五號井,從照片觀察,五號井的周圍狀況,可見很複雜的建築結構,估計有更多的遺跡尚未揭露,然而五號井考古工作只停留在部分平面揭露井中心遺跡的範圍,尚未足以認識此井外圍原來的結構。因此建議在五號井的四周,最少擴方五米以上,才能比較準確從平面探索井欄以外,是否存有上蓋建築等遺跡的遺存。 2014年5月19日,鄧教授在《明報》發表「沙中線考古的危機與機遇」一文,曾謂:「問題的關鍵,是現在我們的社會不知道應該選擇什麼古蹟,作為我們保育的對象!什麼樣的古文化才值得我們重視和原址保存。」按現在公布考古情況,鄧教授不主張宋皇臺遺址原址保留的原因:首先,遺跡,如房址、井位置太分散,孤懸遺跡難以作為考古公園;其次,考古遺跡保存欠佳,這個聚落只是一般的民居;另外,在元朗等地已發現更具代表性的宋元遺址,保存更為完整。就沙中線考古出現的問題,鄧教授指出香港考古目前的困惑:首先,政府應考慮如何使合約考古發掘人員,不必受到顧問公司的控制。考古人員可以就其發掘成果作出專業的呈現。其次,考古人員應受到更大的尊重,發掘過程有更大的透明度,定期向公眾報告發現的成果。另外,對考古工作應建立客觀專業的評審制度。這都是目前香港地區合約考古工作所缺少的。對於香港中文大學來說鄧教授強調,「目前香港地區本身考古人才十分缺乏。我們必須緊守自己的崗位,保持考古學的純潔性和學術性」。 回顧香港考古的歷史,自1920年代開始,起初大部分是業餘考古人士的努力。直到1970年代,來自劍橋大學的考古學家鄭德坤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另又聘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林壽晉教授。他們努力開啟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考古研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2014年3月中文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中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致力於從中國、東亞以至於世界考古學的角度,重建香港古代的歷史。 最後,鄧教授介紹了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目前所面對的課題,其中包括港澳七千年古代史的重建、東亞史前玉文化起源和擴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香港古代文明的出現、舊石器時代東亞象徵主義萌芽與玉器技術的探索、東亞與太平洋樹皮布衣服起源與擴散等。鄧教授提出對香港考古的期望:在殖民地時期,香港基本上沒有專業考古學。殖民地時期以後,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沒有受到中國大陸文物法律的管轄,目前只執行殖民地時期的古物古蹟條例。鄧教授希望大眾更加關注和支持香港本土文化。「讓我們的過去擁有未來,擁抱香港七千年的文化」,是他最大的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