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合辦「南來文人.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專題講座系列第二場在2022年2月17日在中大圖書館地下數碼學術研究室舉行,設現場及網上直播,邀請了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的陳文妍博士主講,主題為「鄧爾雅與香江文教」,與中大員生講述嶺南文士鄧爾雅如何推動香港傳統文教的發展。
陳文妍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哲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博士後研究員,研究清代至民國的嶺南文人文化。著作包括〈清代嶺南篆刻興盛因素考略──以印譜為線索〉、〈傳古藏真 蘭桂齊芳──淺述廣州十三行潘氏家族所輯印譜〉等。
講座分為四個部分。在第一部分,陳博士講述了鄧爾雅如何與香港結緣。鄧爾雅的先祖鄧符曾在北宋於香港的錦田定居,並把祖先的墓地遷到元朗等地,自此鄧氏後人分佈於東莞及和香港元朗的屏山及錦田。鄧爾雅出生於京城,在十二歲時跟隨父親鄧蓉鏡回到廣州。由於鄧蓉鏡高中舉人、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在元朗廈村、錦田和屏山的鄧公祠或鄧氏祠堂都懸掛有其功名牌,能彰顯其家族地位。鄧爾雅曾在廣州創立小學,之後留學日本,於1922年因廣州兵變而避地香港。
鄧爾雅在香港定居後繼續參與教育工作。在第二部分的講座,陳博士列舉了鄧爾雅在香港曾擔任過的教職,當中包括:由鄧氏世交黃氏冷觀創立的中華中學,鄧氏在1932年開始任教書法、文字學課程;同年,開始在敦梅學校教書;也曾於官立男子漢文師範學堂任教。
除了教育工作外,鄧爾雅也積極參與香港的藝文活動。陳博士將其分為雅集、報刊及展覽三個範疇。鄧氏在1924年加入北山詩社,定期於利園山的北山堂參加雅集;在節慶時,他也會參加旅港南社舉辦的雅集,並曾為第一期《南社湘集》題字。鄧氏亦是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的成員之一,每月觀賞古畫、揮毫切磋,在《國畫特刊》發表作品及論文。鄧氏於1940年獲邀參與香港書法座談會,與諸名士交流書法心得。同時,鄧氏在不少刊物發表文章及書畫印作品,例如《非非畫報》、《循環日報六十週年紀念特刊》、《春秋報》、《南金(香港)》。陳博士還列舉了鄧爾雅於香港參與的以書畫為主的不同展覽,並特別闡述了鄧氏在1940年協助籌備廣東文物展覽會的過程。陳博士亦分享了鄧爾雅在香港的書蹟,如大埔敬羅家塾的匾額,屯門青山寺護法殿的楹聯,黃冷觀先生的墓碑等。
在講座的最後, 陳博士闡述了鄧爾雅在書法、篆刻藝術上的成就。鄧氏的行楷書法繼承了伊秉綬、鄧承修細勁瘦硬的特色。鄧氏的篆書取法多家,如鄧石如糅合隸書的筆法、黃牧甫小篆中的金文结构及用笔等,最特別的是其收集結字左右對稱的篆字為「正反篆」對聯,備受推崇。 鄧爾雅的篆刻深受黃士陵剛潔銳利的風格影響,深得布白三昧,廣博求新。鄧氏還有鑽研文字學、別字及詩詞的習慣,撰寫了不少手書文稿,其中21冊的《文字源流》為他畢生的心血。
陳博士在短短的一小時裡詳細描述了鄧爾雅的香港前緣,他在香港的教育工作與藝文活動,及其書篆成就,令參與者對鄧爾雅與香江文教有了更深的認識。
*節目重溫影片已上載到中國文化研究所Facebook,以下是節目重溫連結:
按此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