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流之旅的目的地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這是一所以工程學聞名的公立大學,坐落在美國南面的交通樞紐亞特蘭大。
亞特蘭大是一個熱情的城市。第一天我步出地鐵站尋找學校時,就碰到熱情的便利店店員主動指路;當我走在學校路上會有路過的同學主動跟我打招呼;在餐廳裡亦會有萍水相逢的同學與我聊天。
音樂是這個城市另外一個令我印象難忘的元素。路上很多司機會打開車窗大聲播放說唱音樂;黑人同學會在路上邊唱邊跳;酒吧裡(因為還未到合法年齡,我並不能進去,很遺憾,這是聽別人說的)會有地道的爵士與藍調音樂;校園裡也會有同學抱著吉他在宿舍門口自彈自唱。
我主修機械工程學,但在交流期間主要修讀的是環境工程學的課程。我修讀了13學分:有兩門是關於大氣科學,分別是「中尺度氣象學」與「大氣環流」;一門是編寫程式,叫「數據分析與可視化」,一門「本科生科學研究」以及一門一個學分的「綜合工程實踐」。
以計算機科學聞名的佐治亞理工學院,編寫程式的課程內容不易掌握。「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的內容包括講課、功課及報告: 講課會粗略提及做功課時要使用的各種概念與工具;四份功課是課程的主要部分,需要靠很多自學來完成,每份的完成時間大概是30至40小時(對於非主修計算機科學的我)。我之前總覺得中文大學的課程需要很多自學,但與這門課來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綜合工程實踐」是另一門有趣的課程,我們可以由此一窺佐治亞理工學院深厚的工程學基礎與創造精神。這門課只有一個學分,內容卻涵蓋了20餘個課題,包括熱門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機器人和無人機等,也有一些從中大課程學習不到的題目,比如閃電探測、雷達技術及火箭研究等。每個課題有一名教授帶領10至20名來自各個學系的學生來完成,比如我所屬的閃電探測團隊,成員就有來自電腦科學,電子工程學,機械工程學,航空工程學和大氣科學的同學,主修不同科目的同學分工合作,在一個學期內推動項目的發展,並撰寫詳細的記錄,以方便下學期的隊員接手,很多項目已經設立了三年多。在這個課程中,同學不僅能體驗團隊交流與合作,還可以自己制定工作計劃,貢獻自己的長處,更能學到記錄自己工作的能力,對自己日後在職場工作有莫大裨益。
英語學習自然是交流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認為最能幫助我學習英語的地方是超市和餐廳。只要在超市待一個下午,很快便可熟悉各種日用品的英文詞彙,比用單詞書和手機程式學習更有效率。學校的餐廳標出了每樣食材的名字與熱量(當然熱量是題外話,我覺得香港的食堂倒也可以學習一下),十分人性化。如果人少的話,還可以追問職員有關食材的資料,尤其是一些看不懂的,例如意大利的火腿或配菜。
這歷時一個學期的交流計劃令我畢生難忘。我從剛到美國的時候因為蹩腳的英語而拘謹沉默,到後來慢慢放開,與身邊的人隨意自然地交流,向其他人請教一些有關文化的問題(比如問黑人同學為什麼他們更擅長說唱),這便是融入另一種文化的體驗。當然在學術方面,不同課程鍛煉了我的英文口語表達與閱讀能力,也令我體驗到美國大學的研究氛圍,工科大學不同於博雅教育的教學方式,也是十分珍貴的財富。
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交流之旅 (施嘉琳同學/專業會計學/四年級)
施嘉琳同學於2017–18學年下學期前往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交流。有關她的分享,請參閱此頁的英文版本。
澳洲墨爾本大學交流之旅 (王珮錡同學/專業會計學/四年級)
王珮錡同學於2017–18學年下學期前往澳洲墨爾本大學交流。有關她的分享,請參閱此頁的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