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學術交流處(中國事務)
香港中文大學
2009 年 3 月 5 日 第 28 期
Office of Academic Links(China)
學生交換計劃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與內地七所重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及復旦大學;分別簽訂本科生交換計劃備忘錄。計劃落實至今,中大共派超過二百五十名學生到這些重點大學學習,並接受內地學生接近四百名。交換學生可在受訪學校選讀一學期或一學年。

 

學生交換計劃能增加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並有助他們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有助學生學術及個人成長。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陳曦同學是其中一位到過中大的內地交流生。以下是她在中大交流學習一個學期的感想:

 

近距離感受香港

復旦大學06社會學系 陳曦

"香港在漢語文化圈像一個氣質獨特的少女。漁村身世給了她青春美麗的面貌,殖民歷史給了她結實的骨架,中國不斷的戰亂流離給了她不屬於她年齡的那種滄桑,而那種滄桑又使得她在嫵媚的同時顯得脆弱。"這是《龍應台的香港筆記》中描述香港的一段文字。雖不具體,卻極為形象。命運多舛的坎坷身世給這個中西合璧的國際大都市增添了多元色彩,香港也因其艷麗典雅,在我們心中雜樹生花,異彩紛呈。

 

與海伴生的東方之珠

今年8月,我由復旦大學公派,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一個學期。在香港的4個月,我的足跡幾乎遍佈香港所有標誌性的地方和景點,而印象最深、感覺最好的,都與海有關。中秋節,屯門黃金海灘,炎炎烈日下的燒烤不再是受罪,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片無垠大海。浪花中歡呼嬉戲釋放的是往日快節奏生活的壓力,自娛自樂的沙灘排球比賽唱響的是青春的旋律。在西貢的青山綠水中,我和室友兩人悠然地劃著加拿大皮筏,划到深處,當同伴們的嬉笑聲遠去,望著斜照的夕陽和遠處山間若隱若現的霧氣,不禁生發出些許"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情懷來。這些山水,讓那些混跡於行色匆匆的人群,連自己都差點遺忘的人們找回了自己,也還原了香港本來漁村少女的清麗模樣。

 

不過,這些都是暫時的世外桃源,在香港這樣一個人口密度登峰造極、工作生活分秒必爭的城市,幾乎找不到純粹的自然景觀,有山有水之處都和文化、商業、生意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維多利亞港,因為有了一條几百米長的海濱長廊——星光大道而名揚海內外。把近百名香港名人的手印模子嵌入路中央,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匠心獨具。走在星光大道上,不時能看到遠道而來的遊客把手放在自己鍾愛的明星的手印上合影留念,臉上洋溢的是燦爛的笑容,在海天一色的背景襯托下顯得格外有生氣。而每天晚上八點準時上演、長達十五分鐘的音樂燈光表演也成了港人口中的必觀景致。每逢國慶、新年等重大節日,維港又成了煙火的燃放中心。今年國慶,40萬在維港觀看禮花的人群中就有我的身影。維港,憑藉她本身的獨特風韻和後天的精心打造,已然成為遊客的必到景點和港人的驕傲。

 

鯉魚門,地處香港最東邊的海域,已是個名聲在外的海鮮勝地。第一次到這裏,當我看到乾淨的地面、整潔的商鋪,而非想像中血腸滿地、充滿腥臭的海鮮市場時,深深吃了一驚,繼而是油然而生的尊敬。商家都本份而熱情地營業著,撈海鮮放入塑膠袋裏時會自覺的幫你瀝掉水,不用擔心一不留神就被掉包或灌進一勺水。成本費、加工費、服務費明碼標價,童叟無欺,讓人在消費得安心。自然景觀和生意聯姻,大多數人不免擔心環境被破壞。而鯉魚門的商家,並不因為是公共的海域和市場就肆意污染和傾倒,並不因為是遠道而來人生地不熟的遊客就趁機占小便宜。自律的結果換來了乾淨的環境和更多的顧客,形成的良性迴圈讓這個小小的海鮮市場有了連年上升的營業額。

 

大海、港灣,是香港基本的組成元素,她不僅沉澱出了香港的基本面貌,還塑造了這個城市和居民的性格。著名歷史學家梁元生教授曾經用"海水和城牆"兩個意象解剖和比較香港、上海兩個城市的文化和性格。海水一方面通往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把別的地區的商船、旅人及文化帶到這個城市,從而帶來的商貿的交往和文化的交融,也成就了香港人海納百川、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懷和氣質。 

 

高基尼系數的和諧社會

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展歷史,造就了這裏異常發達的金融和國際貿易,中西兩種文化在這裏碰撞、交匯,融合成為香港獨特、多元的社會文化特徵。這裏有維多利亞港這樣洋味十足的地名,也有油麻地這樣充滿鄉土氣息的地名;這裏有風光無限的富商、明星,也有踏實勤懇的普通本地人;這裏有出入高檔社區的外籍人士,也有背井離鄉前來淘金的菲傭、印度門童。走在香港街頭,各種膚色、打扮,操著不同語言的行色匆匆的人們證明了這個國際大都市的魅力。

 

香港自己的宣傳標語是Asia's world city,亞洲的國際都市。不錯,展現在世人面前的香港是光鮮亮麗、異彩紛呈的:地面上有高聳入雲的大樓,時尚唯美的店鋪,地面下是四通八達的運輸網路,又像是一個地下城市。然而深入她,卻發現中環高樓背後還有大澳漁村裏那些用幾根木竹支撐在水上的棚屋;置地廣場、太古廣場炫麗的燈影下還有深水埗的舊街市和形容枯槁的老人們。香港是個階層分區十分明顯的城市,僅憑地鐵上乘客的衣著打扮你就可以判斷這是通往中環還是元朗的地鐵。在這個人口七百萬的城市,有一百四十五萬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基尼系數位居世界第五。

 

早就聽說香港這個地方"人情薄如紙",不免對它心存芥蒂。然而在這裏生活了幾個月,才逐漸品味出蘊藏在幾百萬香港人民內心深處的不輕易外露的 真、善、美的情感。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然而當我拿著地圖踟躕在街口的時候,總會有人湊上來問有什麼可以幫忙的,然後詳細地告訴我怎樣去目的地。末了,我道謝,對方總是一個微笑和一句"毋塞"(不用謝),然後繼續快步前行。國慶假期我第一次到中環,卻看到成千上萬的菲傭們在廣場上聚會。在中環這樣一個政治、金融的中心地帶,在皇后像廣場、滙豐銀行這些香港的標誌性建築,菲傭們鋪開塑膠布和一幫遠朋鄰友們席地而坐,閒散地聊天、打牌,分享來自家鄉的美食。初見之時不免覺得有礙觀瞻,這要是發生在其他地方,一個"有礙市容"的理由就可出動上千城管把眾人攆走。而香港政府為了方便菲傭的聚會,每到周日就會將經過皇后像廣場的大道封住,不讓車輛通行。香港電信公司還提前在週六下午安裝臨時國際長途電話亭,方便她們聯繫家人,週一早上再將這些臨時裝置撤走。品味這些細節,不禁為香港以人為本寬廣包容的胸襟所感動。 

 

最是鍾情港中大

從最初的文化衝擊到好感劇增,我在中大度過了美好的四個月。

 

香港中文大學有"亞洲最美麗校園"的美譽,還有香港第二景"天人合一"坐落山頭,環境幽美原始。在香港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竟然辟了一個山頭建校園,真是大手筆。雖然有人抱怨中大是個離開校車不能生存的地方,我卻很喜歡在那些動不動就六七十度坡度的環山路和無名小蟲肆虐出沒的山徑上兜兜轉轉,偶爾迷下路或被小蟲吸點血也是親近自然的一種體驗。

 

中大是香港唯一一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任教的學校,也是唯一實行書院制的學校。"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中國與西方"一直是中大的建校理念,在中大創始人中,既有錢穆這樣的國學大師,在目前的教學中又有近半數的全英文授課課程,將中西兼重做得十分出色。

 

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大以學生為本、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在中大四個月時間裏,能經常和系裏的老師請教討論,還多次與書院院長、學校校長當面談話,這可能也和中大完善的書院制度有關。中大所有的本科生還有老師都分屬崇基、新亞、聯合及逸夫四個書院,書院的行政領導都是各個院系的資深教授,本書院的老師和學生有較多的交流機會。不同書院有不同的通識教育、周會安排、文娛康樂設施和學生輔導服務等。在他們看來,大學人數眾多,要照顧每個學生並不容易,因此由學校負責學科方面的事務,而書院則負責其他的活動。一個書院就是一個大的宿舍區,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們在這裏學習、競賽、娛樂、生活。書院有自己的通識教育學分,由屬於此書院的老師們講授,因此和老師的關係比較緊密。各個書院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有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充分的準備面對社會,比如我就參加過面試工作坊、寫作培訓班、社交禮儀講座等;有的邀請各界名人來學校演講,讓學生們更瞭解外面的世界。在校慶或者院慶的日子,一般都有慶祝活動,這是學院凝聚力和學生們自豪感在達到頂峰的時刻。1031日是崇基校慶日,在此前後,學生們自行組織了嘉年華等許多活動,我還有幸和父母一起參加了1031號晚的崇基院慶"千人宴",被學院文化深深感染。中大獨特的書院教育,對弘揚校園文化和學生的長遠發展,作用是非常大的。

 

吃喝玩樂往往是交流學習的常態,然而,我到中大,學業並不輕鬆,名副其實的"Play hard Study hard"。香港的大學普遍採用的不是像大陸的這種廣撒網式的教學方式,一學期給交流生規定的課程數上限是6門。可不要小看這數目,因為課程的工作量遠非我之前所想。基本上每門課都有2Papers,一個research project和期末考試或論文,除此以外,還要讀大量的參考資料和做無數的presentation。課程構成一般包括LectureTutorial兩個部分,這種方式教授課程能讓學生積極獲取資訊、知識,鍛煉思辨、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並且在課堂討論或者辯論環節,能夠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老師高度互動。小班、開放、嘉賓、交流、討論、思考,對於習慣了幾百人一起上課,老師照著ppt唸,總是糾結於字句和格式的我來說,實在是個shock。在與香港同學合作的過程中,我常常驚異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充沛的精力,於是每次討論和課堂演示前我都會苦思冥想,有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當老師或同學稱讚說這是個很棒的觀點時,我也會興奮不已。

 

交流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知識上的積累或是處事上的成熟,而是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在你迷茫中跳出來,走進一片美麗新天地。她不會給我答案,卻給了我無限可能性。在香港,在中大,我感受到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和教育理念,不敢說這段經歷會給我今後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卻註定是我生命中的一段華彩樂章。

復旦大學學生陳曦是其中一位到過中大的內地交流生

交流生參加崇基書院舉辦的中秋晚宴

 
 
:: 返回本期目錄
:: 中國科學院「院士訪校計劃」2009
:: 河南省書記在中大演講 談中原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中大校長出訪北大
:: 東南大學校長蒞校訪問
:: 湖北省教育廳訪問團
:: 中大參與四川南壩地震援助和研究合作
:: 北京清華大學萌芽學者到訪中大聯合書院
::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訪問團到訪中大聯合及逸夫書院
:: 最新學術交流協議
:: 學生交換計劃


查詢、建議及投稿
oalc-enews@cuhk.edu.hk.

截稿日期為每月22日。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