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 第二期
學術論衡:「南來文人.人文來南 ——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回顧
「南來文人‧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於2021年9月29日下午正式開幕,並於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5月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展覽廳展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北山堂基金行政總裁江馨平女士、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唐小兵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主任黎志添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長李露絲女士為開幕式剪綵。此次展覽由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及中大圖書館合辦,北山堂基金、旭日慈善基金贊助,致力展現晚清民國一百多年來,南來廣東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傳承、發展的深遠影響。
展覽共分四個展區,集中展示二十位南來廣東文人在香港的行跡、文化教育活動及著述,從中可見南來文人在香港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功績。他們創辦各類學校,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及教育後輩,同時結社雅集與唱和揮毫,找尋在地的歷史記憶,寄情抒懷,傳遞人文精神與氣節,還創辦刊物、舉行展覽,以保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瑰寶。如盧湘父創設湘父學塾,賴際熙等開設學海書樓、創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身體力行地推動中文教育的發展;又有陳伯陶、陳步墀等南來文士在九龍城宋王臺一帶雅集唱和並刊行詩作,蔡守等名流於利園山組北山詩社,使香港的詩詞文藝風氣漸興

展區一 南來文人小傳

清末民國時期,南來香港的嶺南文人有各自的身份背景,其中大部分擁有科舉功名,曾於清朝出仕為官,也有部分曾赴日本留學,或就讀於清末的新式學校。這群嶺南文人均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他們到香港之後,或以教書、辦報為業,或專注於著述等,同時積極參與各類雅集、詩文書畫社的活動,為香江帶來文雅傳統的人文氛圍。此展區特別介紹的二十位南來文人,都對香港的中國傳統文教貢獻良多。

▍文人舉隅:



(1)陳伯陶(1855–1930),字象華、子礪。廣東東莞人。先後師從梁廷枏和陳澧研習經學。光緒五年(1879)高中鄉試第一名,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殿試得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國史館協修、江寧提學使、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等。光緒年間,與黃明襄、張其淦共同擔任羅浮山酥醪觀住持,道號永燾。宣統三年(1911),陳伯陶避居香港, 1913年定居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一帶),名其寓所為「瓜廬」,自號「九龍真逸」。他潛心著述,並與張學華、吳道鎔等文人在宋王臺等地唱遊。曾任學海書樓成立初期的講學太史之一。鄉人在九龍設志局,陳伯陶應邀為《東莞縣志》的總纂。他在港期間編撰《九龍真逸七十述哀詩》、《勝朝粵東遺民錄》、《瓜廬文賸》、《瓜廬詩賸》、《孝經說》等著作。陳伯陶於1930年病逝,卒於香港九龍寓邸。



(2)岑光樾(1876–1960) ,名孝憲,字敏仲,號鶴禪。廣東順德人。十六歲時拜名儒簡朝亮為師,在簡岸草堂學習。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後留學日本,1908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歷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實錄館協修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回鄉,授學子侄。1925年,應邀至香港成達書院教授中文和國學,翌年開始於學海書樓講學,並任香港官立漢文中學與漢文師範日夜校講席。1938年退休後,轉任西南中學文史教員。1947年於灣仔軒尼詩道創辦成達中學及附屬小學,次年增設分校,自任校長。他精通詩文,著有《鶴禪集》;亦工於書法,師法魏碑及晉唐名家,多為香港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等機構書寫對聯,寄予勸善施仁、普濟群黎之意。1960年,岑光樾於港島養和醫院病逝,葬於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展區二 南來文人在港行跡

南來的嶺南文人頗具思古情懷,常常漫遊香江山水,找尋及重塑在地的歷史記憶,寄情抒懷;他們同時組織雅集、籌辦展覽等,建構新的人文地標,承前啟後,傳續風雅。這些南來文人大多投身香港的中文教育事業,足跡遍佈各類學校與藏書樓。此展區展現了南來文人在香港留下的足跡與印記。

▍地點舉隅:

(1)宋王臺



宋王臺是香港著名的歷史遺跡,位於九龍城聖山。相傳南宋末年宋帝昰及宋帝昺,為躲避元軍而到此地。清代中葉,聖山上已有巨石刻了「宋王臺」三字。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文人相繼來港;陳伯陶、張學華、賴際熙、汪兆鏞等曾到宋王臺懷古歌詠,陳伯陶還籲請政府劃地數畝,將宋王臺作為遺址,並作〈九龍宋王臺新築石垣記〉。日軍侵佔香港時,以擴建啟德機場的名義夷平聖山;「宋王臺」摩崖諸字完好無缺。戰後,政府在宋王臺原址附近建造公園,將削為長方形的「宋王臺」刻石移至園內,以作紀念。

曾到訪宋王臺的文人︰陳伯陶、吳道鎔、張學華、汪兆鏞、賴際熙、陳步墀、何藻翔、鄧爾雅等

(2)利園山



1920年代初,商人利希慎先生購入銅鑼灣的鵝頭山,興修後名為利園山,並開設利園遊樂場,內有園林、歌臺、戲院、劇場、影院、酒樓、遊藝場等。1924年,莫鶴鳴借用利園山渣甸洋行副經理室為北山詩社會址,並將個人所藏的紫檀家具陳設其中,改此地名為北山堂,每周一會。詩社成員包括鄧爾雅、楊鐵夫、何藻翔等南來文人。此外,旅港南社社友常在北山堂舉辦雅集,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亦在此舉辦展覽會,而鐘聲慈善社則在利園舉行遊園會。

曾到訪利園山的文人︰賴際熙、何藻翔、劉伯端、蔡守、鄧爾雅等

展區三 人文南來與香江文教

二十世紀初,香港的塾館教育盛極一時。1920年代,在南來文人和本港紳商的推動下,漢文師範學校與官立漢文中學等中文學校相繼建立,一些團體和教育家也開始創辦私立中文中學。在高等教育方面,香港大學在創校翌年就開辦中文課程,加上賴際熙、區大典等太史的推動,中文學院與中文學會也相繼創立。同時,以保存國學、尊儒弘道為宗旨的學海書樓和孔教學院也分別成立,不少南來文人在此登壇講學。此外,南來文人雅好文藝,各有所長,涵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傳統國粹。他們以文藝會友,在園林雅室、茶樓酒家、學校等地結社唱和、即席揮毫,並舉辦展覽和講座,以切磋技藝,研求光大之道。此展區呈現與二十位文人相關的中文學校、藏書樓與傳統詩文書畫社,以及他們推廣傳統文教的活動。

▍學校與藏書樓舉隅:

(1)官立男子漢文師範學堂(1920年創辦)、官立漢文女子師範學堂(1920年創辦)、官立漢文中學(1926年創辦)
官立男子漢文師範學堂及官立漢文女子師範學堂均創辦於1920年。香港教育司向東華醫院暫借荷李活道文武廟左旁之中華書院頂層,作為官立男子漢文師範學堂校舍,其首任校長由教育司視學官余芸兼任,學制兩年。官立漢文女子師範學堂創校之初,借荷李活道庇理羅士女書院之校舍辦學,由陳逸馨擔任校長。以上兩間師範學堂皆為早期香港中文教育培訓出不少優秀教師。桂坫、區大原、楊鐵夫等南來嶺南文人均曾於上述兩所師範學堂執教。

官立漢文中學成立於1926年。1925年12月,周壽臣、羅旭龢、俞叔文等紳商請求香港政府撥地創立漢文中學。教育司委派漢文視學官李景康草擬辦學計劃。政府最終將官立男子漢文師範學堂,與商人馮平山開辦的孔聖會中學合併,成立了香港第一所以中文授課的官立中學──官立漢文中學。校址初設於醫院道,翌年遷至西營盤薄扶林道。官立漢文中學分為中學、師範和高小三個學部,學制分別為中學四年、師範二年及高小三年。漢文中學的校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自《論語.述而》。該校中文科以經史為主,詞章為輔;算術、英文科則以英文授課。岑光樾和區大原兩位前清翰林曾任中文教習,岑光樾還為《漢文中學戊辰年刊》題耑,刊中有論衡、經義、史論、駢文、詩選等欄目,多為學生的文章。1933年,為了學生能升讀香港大學及國內大學,中學部學制改為初中三年及高中三年。1939年,香港政府決定成立政府師資學院,官立漢文中學的師範部於1940年停辦,而官立漢文女子師範學堂亦於翌年停辦。

(2)學海書樓(1923年創辦)

學海書樓由賴際熙於1923年創辦。書樓正式創立前,以賴際熙為首的南來文人為保存國粹,於堅道27號設壇講學。1923年,得何東、利希慎等紳商慷慨捐資,仿廣州學海堂概念,實踐「宏振斯文,宜聚書講學」之願,創立學海書樓。新址設在般咸道20號,三樓藏書,二樓講學。先後延請陳伯陶、朱汝珍、溫肅、區大典、區大原、岑光樾等清代翰林講學。書樓另設閱覽室,成為香港首間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1941年,書樓因日軍佔港而一度停運,部分藏書更移存至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至1945年重光,書樓才得以恢復。1963年,書樓將34,600餘冊藏書悉數借存於剛啟用的大會堂圖書館,同時又開始在大會堂演講廳、公共圖書館舉辦公開講座。學海書樓歷年出版了不少書刊,如《香港學海書樓藏書總目錄》,又有輯錄了書樓歷年報章記載、歷史文獻及所藏廣東文獻目錄的《香港學海書樓歷史文獻.歷年講學提要彙輯.藏廣東文獻書籍目錄》等等。

▍詩文書畫社舉隅:

正聲吟社(1931年成立)

正聲吟社在1931年由黃棣華、譚汝儉、胡少蘧等人發起組成,朱汝珍、溫肅、賴際熙、區大原、桂坫等為主要成員。據朱汝珍在《正聲吟社詩鐘集》的題詞「特以正聲標義旨,範人心志曰無邪」,可知雅正的詩為該社創作的意義和宗旨,並希望以此規範詩人心志。該社無特定會址,由鄧晃雲為召集人,並預先擬定詩鐘的「鐘眼」通函分發各愛好者,定期雅集,多以酒樓為聚會場所,如樂陶陶酒家和中華酒家等。社課以詩鐘為主,詩課次之。社員作品經挑選後定期在《華字日報》刊載。該社於1932年編有《正聲吟社詩鐘集》,收錄了50多人共500多聯詩鐘、120多首詩及24頁書畫。正聲吟社活躍至抗戰時,因文人憂心日益動
盪的政局,以及骨幹成員黃棣華離港而結束。

▍文教推廣活動舉隅:

廣東文物展覽會(1940年2月22日至26日,2月29日至3月2日)

1940年2月22日至26日,中國文化協進會主辦的「廣東文物展覽會」在般含道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行。展覽會於國難之時舉辦,突顯「研究鄉邦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的宗旨。舉辦展覽會的計劃在1939年9月17日中國文化協進會第一次理事會中獲得通過,而展覽會的籌備委員會會議則在1939年11月9日召開,專函聘請60多位文化界人士參與籌備。當中,以葉恭綽為籌備委員兼主任委員,鄧爾雅為執行委員兼徵集組主任,俞叔文擔任委員,朱汝珍與桂坫為審查委員。
會場展出廣東歷代文物,以及其他各省文物與廣東文獻有關的作品,包括圖像、金石、書畫、典籍、文具、器用、太平天國文物及革命文獻等類別。由於參觀者眾多,主辦方特意將展期延長三日(2月29日至3月2日),供會員與研究者參觀。展覽會結束一年後,葉恭綽、簡又文、黃慈博、許地山、黃般若、陸丹林與李景康等合編《廣東文物》,除展品圖錄,還包含研究文章、報章記載和學生徵文。

展區四 南來文人在香港的著述

南來文人在香港致力於中文教育、學術和文藝創作,並留下豐富的著述和作品。這些著作不僅有記載他們人生歷程、情感懷抱和交遊酬唱的詩詞文集,而且有他們編寫的講學課本、學術著作,以及寄予友人的書信、手稿等。展區四陳設二十位文人撰寫、編著的書籍,以及與展覽主題相關的書畫、碑刻作品。

▍書籍、藝文作品舉隅:

(1)《繡詩樓詩》、《繡詩樓詩二集》,陳步墀撰,1909、1912年刊行



《繡詩樓詩》五卷及《繡詩樓詩二集》三卷分別於宣統元年(1909)和1912年出版,合共收錄陳步墀詩作400餘首。光緒三十四年(1908),廣東肇慶、南海、東莞、清遠及四會一帶大雨成災,陳步墀於香港《實報》發表〈救命詞〉三十首,呼籲港人籌
款賑濟,更與婦女界合作,絲繡其詩義賣,自此其詩名和善行大顯。陳步墀更將其書齋易名「繡詩樓」;又輯集師友文字,編成《繡詩樓叢書》三十六種,建構了一個龐大的詩詞題詠交遊網絡,《繡詩樓詩》、《繡詩樓詩二集》均收入此叢書內。這兩種詩集摹寫時事,富有生活氣息,反映早期香港社會的特有面貌,如反對纏足的〈放腳歌為李班君女士昭作〉,呼籲賑濟的〈救命詞〉,歌頌支持籌款義舉的〈聞李玉芝女士繡余救命詞助賑賦酬〉、〈鍾禹庭女士繡余題邱水部詩助賑羊城慈善會喜賦〉等。另外,詩集也收錄他與潘飛聲、蔡守、陳伯陶等人的唱和之作。

(2)《宋臺秋唱》,蘇澤東編,1917年刊行



《宋臺秋唱》由蘇澤東輯錄,張學華題書名,吳道鎔與黃佛頤(黃慈博)作序,黃瀚華作跋,並附有伍德彝所繪的《宋王臺秋唱圖》。內分三卷,輯錄1916年農曆九月十七日,陳伯陶與吳道鎔、張學華、賴際熙、伍銓萃及蘇澤東等南來文人,於九龍宋王臺下祭祀宋遺民趙秋曉生辰的唱和,以及詠懷宋臺古蹟、山居贈答之作百餘首,為香港首部有文獻可考的雅集詩輯。中大圖書館的藏本與陳伯陶所輯的《勝朝粵東遺民錄》(五冊)、《宋東莞遺民錄》(兩冊)合裝一函,共為八冊。內容以感傷時事、抒懷述志為主,有學者形容《宋臺秋唱》的詩詞將抒情詩學和歷史敘事結合,重新書寫香港的地域文化,不但展現出南來文人如何參與早期的香港文學,亦在「二十世紀初期的東亞漢詩系統內,建立了香港離散詩學的參照脈絡和意義」。

(3)《香港大學經學講義》,區大典編,約1930年刊行



《香港大學經學講義》為區大典在香港大學任教經學期間(1913–1937)的講義彙集。《香港大學經學講義》於二十世紀30年代刊印成書,封面、版心皆題「遺史輯」,為區大典講學二十多年的成果。《香港大學經學講義》選用了朱熹等名儒的評注作教材,逐一闡釋「四書五經」等要義,其中包括《易經講義》、《書經講義》、《詩經講義》、《春秋三傳講義》、《儀禮禮記合編講義》、《周官經講義》、《大學講義》、《中庸講義》等,合共十三種。中大圖書館藏有兩套《經學講義》(殘本),另有《論語通義》、《孟子通義》等單行本。該講義對探討二十世紀初期香港傳統經學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有重要參考價值。

(4)《湘父學塾祝聖特刊》,盧湘父編,1930年刊行



《湘父學塾祝聖特刊》由湘父學塾於1930年出版,紀念中外同人響應陳煥章倡導的孔教運動,同賀孔子聖誕。特刊記錄孔教運動在民國初年的重要發展,例如1918年,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聖誕節提案;陳煥章在1928年以孔教代表身份出席日內瓦世界宗教和平大會籌備會,又任此次宗教和平大會會長;同年,又在倫敦召開第一屆世界祝聖大會;1930年,陳煥章來港開辦香港孔教學院,講學弘道,尊孔子為教主,以孔教為國教。盧湘父在特刊記述湘父學塾師生以每年慶祝孔子聖誕為常事,仍用拜跪之三獻古禮,又堅持用舊曆。此外,特刊又輯錄湘父男塾和湘父女塾的資料,包括學規、教員列表、照片等。《湘父學塾祝聖特刊》除保留孔教運動的文獻外,亦反映香港早期私塾教育的發展。

(5)鄧爾雅篆書「猶在春風化雨中」(香港大學中文學會及門弟子贈馬鑑),1949年。



(6)馬鑑〈我所認識的圓社〉手稿,1952年。後收入〈圓社社展特刊〉,《星島日報》,1951年5月9日,第8版。



展覽系列活動

在「南來文人‧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展覽期間,「嶺南文化研究計劃」與中大圖書館還舉辦了導覽活動與四場講座。導覽活動為觀眾介紹展覽背後的策展理念及南來廣東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和發展,並沿參觀路線講述各展區內容,從二十位南來文人的生平出發,透過珍稀書刊、照片、報章及文人著述、書畫等展品,展現他們在香港的行跡、文化教育活動及其對香港文教的重要貢獻。講座則聚焦其中幾位文人,從文學、宗教、藝術等角度更深入地展現他們居港期間對傳統文化的承傳。

▍專題講座系列:

(1)2022年1月13日,程中山博士 「十載香江署寓公:也談潘飛聲《獨立圖》」
(2)2022年2月17日,陳文妍博士 「鄧爾雅與香江文教」
(3)2022年3月17日,黃小蓉博士 「晚與爾同登詩將壇:張紉詩香港歲月與詩歌」
(4)2022年4月21日,黎志添教授「南來信道文人及其在香港的道教行跡


程中山博士演講




香港地方志中心人員參觀展覽
返回
展區一 南來文人小傳
展區二 南來文人在港行跡
展區三 人文南來與香江文教
展區四 南來文人在香港的著述
學術論衡:「南來文人.人文來南 ——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回顧
最新消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2022」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活動報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活動報告: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 中國文化研究所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 2022
活動預告:「潮音雅韻」音樂會
活動預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書刊特賣銷售月2022」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