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大建築系教授獲規劃署九百萬元研究香港風環境 |
 |
|
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最近獲規劃署撥款九百萬港元,開展為期三年的「都市氣候環境圖及風環境標準可行性研究」,為都市規劃和發展決策提供指引。該研究是二零零三年「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的後續研究,吳教授亦憑該空氣流通的研究先後於今年五及六月獲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建築獎──建築學研究和環保建築專業議會環保建築大獎(研究及規劃類別)。
自二零零三年爆發非典型肺炎後,公眾尋求更健康居住環境的訴求十分殷切。規劃署委託吳教授進行「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分析在港實施空氣流通評估方法的可行性及實用性。此項評估系統於城市整體規劃及建築物設計兩個層面上進行,以針對香港高密度的城市發展。 研究於二零零五年完成,廣受專業和社會認同,亦因而獲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建築獎──建築學研究,以及首屆的環保建築大獎。該獎由環保建築專業議會設立,旨在表揚在可持續發展及環保方面有傑出貢獻的本港建築,分環保建築、全新建築、翻新建築和研究及規劃四個類別,各設大獎一個和優異獎。 更重要的,是該研究促成了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和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於七月十九日公布的聯合技術通告,而研究結果已被用作制定「城市設計指引」,為不同規劃及發展項目如何能改善自然空氣流通,訂立設計和評估的規範。 吳教授說:「對於研究備受認同,感到榮幸。該研究是佐證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對我們日常生活有所貢獻的最佳例子。」 屏風式的大型建築群阻擋了風的流通,最近備受高度關注。公眾希望活在空氣流暢和有更多空間的城市。因此,規劃署再次撥出九百萬港元,委託吳教授開展「都市氣候環境圖及風環境標準可行性研究」。 該研究的目的,其一是製訂香港的都市氣候環境圖,作為都市規劃和設計措施的指引。其二是透過測試、調查和實地量度,建立一套本地的風環境和空氣流通標準,以作更客觀和準確的未來發展基準。 吳教授說:「該研究是獨有、史無前例的。一般來說,科學家只會研究強風,但香港的風勢微弱,居住環境卻高度密集,我們必須從問題根本和先決原則出發。研究順利完成後,香港將於國際弱風都市環境和政策的研究處於領先地位,而研究成果不但裨益香港,亦促使我們建立國際性的團隊,推展相關研究。」
返回本期目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