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雪瑩
學校諮商與輔導文學碩士學位課程學生
香港的教育,讓我感慨很多,還記得自己自小已是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成長,由一個幼稚園學生,什麼也不懂,只是三、四歲便已開始接受默書考試,要考一個很高的名次,才能取悅周遭的人的讚賞,什麼愉快學習,實在與這個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掛鈎;到了小學的六年學習生活當中,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死記硬背的學生,故曾一度不去努力記下所有知識,我希望是從探索發掘知識,當然這令我的名次一落千丈,讓我再屈服於這種教育制度下,我必須要再被填鴨;到了中學也是如此,要應付中三的淘汰試、中五的會考、中七的高級程度會考,最後我選擇了不繼續升讀大學,投身於幼兒教育的工作,原因是我想認識更多的幼兒教學法,去啟發幼兒的成長。
在我職前的三年幼兒教育證書課程中,我欣賞外國在幼兒教育的發展,我希望可以把這些教學法本地化。幸而在這六、七年的教育改革中,我們不難觀察到教育局是嘗試改變一些填鴨式的教育制度,提倡愉快學習的理念,實在令人鼓舞。當然不能一刀切地改變所有考試的制度,但至少實行在幼兒教育當中不鼓勵默書及考試,這已是很明確的改革。在幼兒六歲前,讓他們可以在生活經驗中學習到一些技能,如探索求知的精神、與人相處的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正是我們畢生受用的技能。有時我們會在報章中見有一些青少年卻未能掌握這些技巧,而尋求短見,故我實在覺得香港的教育制度應朝著技能的傳授,其次才是知識的傳授。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但技能是要學習和磨練的,所以香港的教育仍在改革中,但願政府能多撥款資助,特別是在幼兒教育中,因幼兒第一個接觸社會縮影的地方就是幼兒教育。事實上幼兒機構的資金不足,即使擁有多麼宏大的理想,也需要靠資金/資源去支持,但往往政府就視幼兒教育並非正規教育,這實在令人沮喪。他們推出學券制度,但有否考慮過當中的配套?又要自評、又要外評,這些文件的工作量,永遠霸佔了老師預備教學的時間,還要在晚間進修,試問老師的體力可以應付得來嗎?壓力之大,他們能體諒嗎?再加上政府有否提供適合的小學銜接配套呢?這種分割式的教育,值得推崇嗎?幸而老師們還能堅持理念,積極面對,但這是健康的生活嗎?可以維持多久呢?實值得深思!
在此我只透過這媒介抒發對香港教育的評論,特別是幼兒教育,希望教育局/政府的官員為著社會未來的楝樑,商討一些全面的對策,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便完成了一個改革。但願與各讀者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