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包弼德教授(Prof. Peter K. Bol)將於本年四月上旬到訪本院,主持第二十七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包教授致力於中國七至十七世紀歷史上文化精英的研究。他自2005年起擔任哈佛大學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代表哈佛大學與複旦大學、中央研究院及北京大學等展開密切合作,先後主持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與中國歷史人物資料庫兩個大型數據庫。包教授著有《斯文:唐宋文化轉型》與《歷史上的理​​學》(中譯本分別由江蘇人民出版社與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包教授留港期間將主持三次講座,概況如下:

 

第一講 道德哲學和社會運動:帝制中國後期的理學

 

哲學史的研究能否和社會史相結合?有些學者會認為不可能,或者不應該。宋明理學(或道學)首先在十一世紀晚期以一種道德哲學的形態出現,作為一條支流,與當時諸多更加佔據主流地位的士大夫文化並行。`到十三世紀的時候,儘管面臨來自朝廷的反對,這一哲學傳統已經成為一個在東南士大夫群體中迅速發展的社會和意識形態運動,並在十三世紀末年獲得蒙古統治者的承認。面對這樣的歷史事實,我們能否在研究宋明理學的時候更適當地兼顧其社會史和哲學兩個層面?

 

(講座詳情待定)

 

第二講 那些被選擇的和被放棄的道路:評價宋明理學在中國歷史中的角色

 

在帝制中國最後的七百年間,宋明理學(或道學)的文本傳統是精英教育的必修課。可以說,宋明理學是帝制後期中國政治文化精英名義上的意識形態。面對這一事實,我們要如何評價宋明理學這一傳統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影響?中國是因為宋明理學而落後於西方的麼?抑或是,帝制中國正是因由這一傳統才保持統一的麼?通過探討宋明理學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能否學到一些什麼,從而使今天的中國有所獲益?

 

日期:四月六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三時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第三講 思想史的方法論

 

思想史曾一度被社會史和文化史淘汰而幾近死亡,然而近年來其研究正在美國的一些歷史研究重鎮中復興。不過,儘管思想史被看作一門跨國界的學科,其當下研究中的諸多方法論可以說是脫胎於以地中海文明傳統為核心的實證研究,並不立足於中國的文明傳統。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這些方法論不能運用於中國史的研究當中?而對中國思想的研究又能否改善思想史這門跨國界學科的方法論狀況?

 

(講座詳情待定)

 

講座以英語講述,歡迎聽講。

 

第一講及第三講之詳情將於稍後公佈,敬請留意書院網頁之最新消息。如有查詢,歡迎與院務室曾嘉欣小姐絡(電話:3943-7944;電郵:edithtsang@cuhk.edu.hk)。


回到今期
第一屆新亞儒學講座
第五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表達及溝通技巧訓練
本院第六十二屆畢業典禮
學長計劃首辦「職業講座日」
中大校友「盈」聚金禧校友日
第十屆亞洲慈善千人宴
冬至暨聖誕聯歡會
第二屆新亞當代中國講座
第二十七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畢業校友重聚新亞校園
新亞書院網頁
新亞校友會網頁
捐款
電話: 3943-1585
傳真: 2603-5418
電郵: angelaswlee@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