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也有主動被動之分嗎?被動型興趣即如看電視、逛街、聊天等,雖然能夠打發時間,放鬆精神,但缺乏積極投入參與的原素,對建立身心健康的益處有限。主動型興趣則能讓參與者積極投入其中,並挑戰提升其各種潛能,在進步當中得到滿足感,增添自信,變相亦加強了抗逆抗壓的能力。身心健康與工作成效的關係大概亦是不言而喻的了。
主動型興趣可以分為八個類別[1]:
1. 體能性(如健體班、耍太極、游泳等)
2. 靜態性(如寫作、集郵、天文等)
3. 思考探索性(如寫作、拼圖、智力測驗等)
4. 群體性(如合唱團、行山、做義工等)
5. 個人性(如釣魚、瑜伽、砌圖等)
6. 公益愛心性(如做義工、養寵物等)
7. 靈修性(如瑜伽、茶藝、書法等)
8. 創造藝術性(如繪畫、陶藝、影片製作等)
大學現時推出的相關課程,一般在半天以內,旨在讓同事對個別項目可以有初步接觸,利便日後自行繼續發展。至於在過程中同時建立不同部門同事的團隊合作精神與情誼,則又是另行的好處了。
--------------------------------------------------------------------------------
[1] 流金頌:賽馬會長者計劃新里程「主動型興趣資料冊」,香港賽馬會,二零一三年一月
* 主動型興趣培訓課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cu_staff_training/s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