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 第一期
活動:2015年第二次「午間雅聚」──清至民國時期舊日廣州城市文化

2015年2月27日,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活動有幸邀得廣州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王美怡擔任講者,與我們分享其最近的研究成果,主題為「清至民國時期的廣州城市文化」。

王美怡 廣州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王美怡,作家, 學者,現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近代廣州城市史研究、嶺南文化研究,兼及文化散文寫作。著有《廣州沉香筆記》,獲評「2008年度中國最美的書」、「2011年南國書香節十大最受讀者關注粵版圖書」等獎項。近年主持「近代廣州城市史研究」專案,主編《近代廣州研究》(第一、二輯)。

 

王所長首先介紹廣州城市的三個基本特徵:商業性,開放性和平民性。這三個特徵滲透於廣州的城市日常生活。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海外貿易門戶城市,1757年更成為一口通商城市,其商業性不容置疑。正因為海外貿易發達,最早接觸西方文明與生活方式,廣州歷來是一座開風氣之先的城市。廣州的平民性源於其地理位置,嶺南地區是一個化外之地,遠離中央集權統治,更面向海外,民風開放;加上嶺南是古代官員的貶謫之地,遺民文化很濃,帶有叛逆色彩。廣州的城市生活有一種獨立而平和的色彩。

王所長指出,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近期的近代廣州城市史研究項目有一個基本理念,希望從宏大敘事進入微觀歷史。前人的研究主要從政治史、革命史的角度切入,把廣州放置在中國近代史的宏大歷史敘事之下,研究角度和題材往往與近代中國政治革命相關。通過貼近廣州的城市生活,歷史研究所希望從微觀社會史及文化史的角度,重構市民社會和公共生活的歷史,以「目光向下」的研究視域,對構成城市文化與日常生活內容的主要成分──衣食住行、娛樂節慶、風物民俗、物質文化等做出廣泛的實證性研究。這是一項值得開拓的嶄新課題,透過微觀史的研究,被宏大歷史敘事所簡化、遺漏、遮蔽甚至扭曲了的歷史情境、生活細節得以逐漸浮出水面。

王所長接著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廣州的城市文化與日常生活:廣州的士大夫文化、廣州的文人生活及雅逸文化、廣州民間文化及民間生活、以及西方文化對廣州城市生活的影響。

廣州在清代以前常被看作化外之地,是流放中央官員的地方,文化並不蓬勃。但在1817年阮元來到廣州以後,情況有所逆轉。阮元在清代的政治和學術地位很高。每到一地,即致力於發展文教事業。嘉慶二十二年(1817),阮元任兩廣總督;嘉慶二十五年(1820)在廣州創辦了學海堂,提倡有用之學,使廣東樸學得到較大發展;創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學術規制,培養了大批人才,對廣東樸學發展影響甚巨。阮元及學海堂培養出來的子弟構成了廣州士大夫文化的一個主要脈絡。當時朴學大儒陳澧擔任學海堂的學長,他所創立的東塾學派也是廣東樸學的重要標誌,後張之洞到廣州任兩廣總督,依託陳澧的弟子而創立廣雅書院。幾大書院對於改變廣州城市文化面貌起了巨大作用。

對於廣州的文人生活及雅逸文化,王所長指出,她在閱讀古代文人筆記時,發現廣州雅逸文化源遠流長。廣州的城市生活在道光初年最為蓬勃。廣州自1757年成為一口通商城市,經過幾十年的海外貿易,經濟實力雄厚,商人階層和士大夫階層各自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道光初年,戰爭的陰雲尚未瀰漫,廣州成為士大夫的生活天堂。以謝蘭生的《常惺惺齋日記》為例,謝蘭生為當時羊城書院的掌教,他的交流廣泛,與社會各階層有密切交往。其《常惺惺齋日記》非常詳細地記載了他的日常交往活動,可窺見一種雅逸的文化生活與文人傳統。王所長認為,在新中國的鬥爭革命話語體系中,逸樂是被迴避和掩蓋的主題,而實際上,通過研究清至民國時期的廣州城市文化,可以發現一種逸樂的文人傳統。如《常惺惺齋日記》的記載,怡和訪友,伍祠觀戲,海幢探梅,花船飲宴,荔灣泛舟,竟日手談、寫大幅山水等這些日常生活主題頻繁出現,展現文人的逸樂生活。王所長進一步列舉「二居」與十香園的例子,並說道:「十香園是壹座種了十種香花的園子,住著兩位畫家。兩位畫家是嶺南畫派的開山祖師居廉、居巢。遙想當年,『二居』在十香園內調粉弄色,嶺南田園景象、草木春秋盡入畫中,那必是一段玉潤風清的好時光」。另還有寓居京華的廣東文人,如商衍鎏、容庚、葉恭綽等,這些文人背後亦有豐富的故事,體現一種雅逸文化生活。但這批文人在建國以後被忽略,只在近年來才逐步引起學界注意。

廣州商人主要是洋商,多與外國人打交道。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商人的文化地位較低,他們常通過與文人的交往和文雅的生活方式來提高文化地位。廣州的商人發跡以後,尤喜歡刊刻叢書,免費散發,並收藏書籍。如伍崇曜便刊刻了《粵雅堂叢書》,邀請文人譚瑩校勘編訂。在晚清廣州四大藏書樓中,三座由廣州鉅賈設立,其中包括孔廣陶的嶽雪樓(三十三萬卷樓),潘仕成的海山仙館和伍崇曜的粵雅堂。

由於遠離中央,廣州的地方文化生命力頑強,廣州市井文化與市民生活富有顯著的嶺南特色。王所長指出,她是從城市美學的角度看廣州的市民生活。她認為,美學在主流話語體系中也是缺失的。王所長從素馨花的典故,說明民間文化的美學意蘊。屈大均在《廣東新語·素馨》敘述了廣州珠江南岸莊頭村種植素馨花,每天運送到各城門銷售的場景,展現廣州民間生活的美麗風貌。王所長另外也通過圖片展現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鏡頭下的珠江船娘的健康與風情,象徵著廣州蓬勃和獨特的民間文化。

西方文化對廣州城市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市民洋貨消費、城市建築、以及西方傳教士在廣州的活動和文化影響等等。王所長以城市建築為例,介紹廣州東山洋樓所體現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可見西方文化對廣州城市建築的影響。

最後,王所長指出體現近代廣州城市風貌的三個重要區域,包括東山、西關和沙面。東山是傳教士和華僑的集中地,是最洋化的區域;西關則集中了行商的後代,是現代與傳統並存的區域;沙面是領事館集中地,體現類似的租界特徵。這三個區域最能代表廣州城市的歷史風貌。

 

返回
書法研究之路
最新消息
活動:2015年第一次「午間雅聚」──保持香港考古的純潔性
活動:2015年第二次「午間雅聚」──清至民國時期舊日廣州城市文化
活動:文物館「萬象神采」講座系列
活動:文物館「喜氣洋洋──中國藝術與文化中的羊」午間講座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
活動:翻譯研究中心「書寫中國翻譯史:第六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
最新出版
文物館「萬象神采午間藝聚」
中國文化研究所「2015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Labor,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PRD and Beyond" 會議
文物館「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展覽
文物館「喜氣洋洋──中國藝術與文化中的羊」展覽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